在巍巍賀蘭山的襯托下,西夏陵充滿了神秘感和滄桑感,那段歷史,那個民族,仿佛全部凝結在這一刻。它們穿越歷史,超越時間,一直堅挺的屹立在這片土地上。
導演賈寅超,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學碩士,紀錄片導演、特效導演。
人文歷史系列紀錄片《揭秘土司王城》執(zhí)行導演
人文歷史系列紀錄片《揭秘西夏陵》導演
3D6K人文科普電影《黃土高原》特效導演,本片獲中國先進影像作品獎最佳3D電影、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科技單元最佳國產影片
第二十五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(jié)紀錄單元組委會特別推薦
3D歷史動作特種電影《西夏情緣》特效導演
3D4K兒童冒險特種電影《大關中奇幻之旅》特效導演。
導演手記
最初對于西夏陵的了解,是通過網上的文字與圖片。在大概學習之后,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。但是當置身于西夏陵中的時候,內心的感受是震撼。在巍巍賀蘭山的襯托下,西夏陵充滿了神秘感和滄桑感,那段歷史,那個民族,仿佛全部凝結在這一刻。它們穿越歷史,超越時間,一直堅挺的屹立在這片土地上。
該從什么角度入手去講述西夏陵,是最初創(chuàng)作小組討論的關鍵問題。單純的講述歷史,講述西夏陵,似乎總感覺缺少些什么,不夠豐滿。最終,大家將落腳點放在了“人”身上,尤其是發(fā)現(xiàn)研究西夏陵的“人”。
明朝慶王朱栴,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六個兒子,少年時來到寧夏地區(qū),成為坐鎮(zhèn)藩王。在治理寧夏地區(qū)的同時,憑一己之力完成了寧夏第一本志書《寧夏志》,詳細記述了寧夏的文人地理。書中,提到了賀蘭山東麓的西夏陵。
因為歷史原因,西夏陵一直處在被遺忘,被忽視的狀態(tài)中。而讓西夏陵走上歷史前臺,走進大眾視野的正是默默無聞的考古研究學者。所以,他們成為我們這部紀錄片講述的主體。
70年代,以鐘侃為代表的第一批西夏陵考古的工作人員,克服重重困難,對西夏陵進行考古研究,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到現(xiàn)代西夏陵考古學者,通過不斷的深入探索,產生了新的觀點。三個不同時代的人,因西夏陵產生了聯(lián)系。我們想通過不同的時間,相同的空間的三代人來講述西夏陵的故事。
拍攝西夏陵的過程,還是不容易的。拍攝的頭兩天,正好趕上暴雨,地上的水已經開始往攝影棚里倒流,制片部門在門口堆起了沙袋,保證拍攝的正常進行。為了再現(xiàn)70年代考古人員下墓考古的情景,劇組在攝影棚里搭建了一個墓道與墓室。拍攝的時候,正是七月份,演員要穿著長衣長褲,舉著火把在密閉的空間里表演,攝影師和攝影助理扛著機器在里面拍攝,難受的程度可想而知。一個鏡頭拍下來,墓道的上方已經被火把熏黑了。
到了西夏陵外景拍攝的時候,出現(xiàn)了沒有預料到的情況。七月底的西夏陵,酷熱難耐。第一天的拍攝從早上七點開始,到了下午兩點的時候,難耐的高溫讓大家暈沉沉的,地面的石頭變得燙手,最后連機器都已經不工作了。
面對這種情況,制片調整了拍攝時間,凌晨四點出發(fā),五點開始拍攝,拍到中午11點,下午三點開始拍攝,拍到晚上七點多。想一想70年代,80年代在這里的考古學者,在艱苦的條件下,依然堅持工作,我們根本就比不上他們的千分之一。那個時代,真的是充滿激情的時代。
后期制作中,復原西夏陵是一個難題。因為關于西夏陵的資料很少,特效人員只能根據(jù)有限的數(shù)據(jù)和一些參考去制作,既要尊重歷史,又要完整細致。大家每天聚在一起討論,與唐朝建筑,宋朝建筑作對比,最終復原出了當年的西夏陵。大家盡了全力,但是我覺得,當年的西夏陵肯定還要更加壯觀絢麗。
在整個創(chuàng)作和制作過程中,西夏陵的研究工作人員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。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,隨時解答我們提出的問題。在與他們的對話中,我深深的體會到了“熱愛”,他們對西夏陵,對西夏文化那種感情,真實而熾熱,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這片土地。他們繼承了前輩的志愿,傳承西夏的歷史與文化,保護修復西夏陵,他們是真正的英雄。
片子有很多不足的地方,不過這樣一部紀錄片,凝結著很多人的努力,希望通過它,講述一群人,傳達一種精神,讓更多的人了解西夏陵,感受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文章內容來自紀錄片觀察(ID:jilupianguancha),內容根據(jù)主題需要有刪減。
內容由作者原創(chuàng),轉載請注明來源,附以原文鏈接
http://m.266.gd.cn/news/2225.html全部評論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