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6日是個星期一,下午三點,一個朋友發(fā)來信息,說莫里康內(nèi)去世了,接著我看到同事們也在截圖外媒的信息,可見是真的。莫里康內(nèi)生于1928年,按中國虛歲的算法,去世時是92歲。因為后浪于2016年出版《莫里康內(nèi):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》一書,我們與老先生也算是有一些緣分,平時也會偶爾想到他,包括今年春天意大利疫情嚴重的時候,我也會忍不住想一下老爺子的狀況。不過總體比較放心,因為從書中知道他一直非常注重健康,而且有一套很好的飲食、作息、鍛煉方式,沒想到還是停在了2020年。聽到他去世的消息時我比較平靜,因為從心底覺得,他的一生夠充實,夠精彩。2018年的時候,我們曾做過一期介紹莫里康內(nèi)先生的節(jié)目,從很多個角度介紹作曲家莫里康內(nèi)先生。本期節(jié)目,則主要想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聊,聊聊作為既一個需要養(yǎng)家糊口也需要不停工作,還想在工作中追求理想的普通人。在開始之前,我們先來聽一首曲子。莫里康內(nèi)雖然以電影配樂之神聞名于世,但他兒時的理想其實是醫(yī)生和棋手,他特別喜歡下國際象棋,他可以在棋局的雙方角逐里看到無聲的音樂,也可以在棋局和音樂中看到數(shù)學。看到這個細節(jié)時,我一度特別激動,因為這是一種可以透過表象來高度抽象,提取極簡法則的能力,也是洞察事物本質(zhì)的能力。這一點,剛好和我最近在讀的李小龍的觀點有所呼應。而這種洞察力本身,可以讓我們在紛擾復雜、高速運轉(zhuǎn)的生活里沒那么盲目,這一點,對當下的生活,特別重要。說回到莫里康內(nèi),對于沒能實現(xiàn)的兒時理想,他也沒那么后悔,因為如今他可以通過音樂來實現(xiàn)自我,表達自我。而且他相信,就算當初做了醫(yī)生或棋手,他也會做到很好。這不是狂妄,而是因為對自己足夠了解,因為對自己的堅定信心。這份自信來自于,他總能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,充滿激情,竭盡全力。他的態(tài)度就是,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到最好。他對待自己的音樂,就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,甚至把自己創(chuàng)作音樂的過程,比喻成孕婦孕育嬰兒。所以他的認真,也體現(xiàn)在諸多的工作細節(jié)中。比如,作曲的時候,他除了要在紙稿上寫出旋律主題,也會親自為管弦樂部分編曲。而這一點,對于很多甚至還不及他的作曲家來說,都不會親力親為,他們大多只是草擬出旋律主題,其他的就交給下邊的助手去做了。雖然莫里康內(nèi)年輕的時候也給這樣的大師做過助手,但他自己卻不會這樣偷懶,而是制作音樂的全部,從頭到尾,從里到外。所以每次彩排的時候,他也都會盡可能在場,并在現(xiàn)場聆聽自己的作品轉(zhuǎn)化為聲音的過程中,繼續(xù)學習、精進。而且他特別看重樂譜的干凈清爽,因為這可以看出作曲家的態(tài)度與方法。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認真態(tài)度,讓他在剛剛進入作曲這個行業(yè)的時候,就贏得了唱片制作公司的信任,以及隨之而來的大量的活兒,這些都是他靠著多次成功的經(jīng)驗贏得的。莫里康內(nèi)對待工作的方式之一,便是冷靜與專注,他喜歡在書房里創(chuàng)作,用他的話說叫閉關,除了太太瑪利亞,其他任何人不許在未經(jīng)允許的情況下走進書房,在那間熟悉的、安靜的、不被打擾的書房里,他像一個手藝人一樣,靠著勤奮和自律,去完成一件又一件具體的工作,在工作中去實現(xiàn)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想法,在書桌前,他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。他說,天賦源于熱愛,同樣源于練習和自律。時間長了,就能產(chǎn)生才華。所以,熱愛、練習、自律、時間的積累,缺一不可。在書房或混音室工作了一整天之后,他常常在靜坐發(fā)呆的時候、吃晚飯的時候、躺在床上的時候,甚至睡夢中,都在思考、琢磨,在腦子里哼一個旋律或構思。所以他的床頭柜上放的也是五線譜和白紙,方便在任何時刻把腦子里的音樂構思捕捉下來。即便在指揮音樂會的時候,他也十分專注。雖然有好幾次音樂會到場的人數(shù)都多到驚人,但他并不會讓內(nèi)心的激動壓倒頭腦的冷靜,而是選擇全神貫注。他很清醒,相比身后的觀眾,在他面前的管弦樂隊和合唱團才是他應該注意的地方,他需要為這些音樂家們提供明確清楚的指示,這才是眼前最實在的事。這種瞬間專注的能力,也是他應對焦慮的方式,比如在指揮音樂會的時候,即便會擔心觀眾,擔心設備,但這些焦慮僅僅是一閃而過的念頭,他很快就可以把注意力調(diào)整到自己作為指揮的手勢上來,回到每一個當下應該做的具體的事情上來。以專注的精神活在當下,既是他對待音樂、對待創(chuàng)作的態(tài)度,也是他對待生活的方式。他喜歡以神圣的態(tài)度對待每個瞬間,讓每個瞬間都活得熱烈,活出個性。也是因為這一點,我們常??梢栽谒淖髌防铮牭竭@種對待事物的神圣和虔誠。在為電影作曲的時候,他的身份其實會被多種力量撕扯,需要尊重導演的想法、照顧發(fā)行方的要求,要考慮觀眾的接受程度,還想在這么分裂的撕扯中偷渡自己的表達,即便是這樣,他也在努力尋找一種平衡。他覺得限制本身也是一種動力,一種激勵,所以就不想被動地承受,而是要主動地用自己的專業(yè)去開辟一小塊可以自我表達的空間。用他自己的話說,即便在外部自由受到限制的情況下,他也會嘗試培養(yǎng)一種內(nèi)在的、隱秘的自由。在尊重各方需求的情況下,也尊重自己的音樂個性。他形容自己像一個固執(zhí)的中世紀僧侶,自己對音樂的構思一直都被努力地保護著,以一種隱秘的方式。這也讓他的音樂充滿了神秘氣息。他原本想做的是純音樂(Absolute Music),是為了養(yǎng)家糊口,才選擇為電影配樂。一開始的時候,他什么電影都接,因為需要錢。等經(jīng)濟狀況稍微好一點,他就開始有所取舍了,不輕易接活兒,可一旦接了,他就會做到最好。在具體的工作中,他也很講究方式方法。首先他會給自己接的電影分成三大類:藝術電影、商業(yè)電影,以及處于中間地帶的電影。三種電影對藝術的水準和大眾的口味的要求是不一樣的,所以他的工作方法也會相應不同。莫里康內(nèi)對待工作的嚴謹,還體現(xiàn)在他與導演的溝通上。如果是電影已經(jīng)拍好了才來找他,他就會和導演一起看已經(jīng)剪好的電影,同時做很多筆記,記錄導演的想法和要求,和導演一起商定音樂的入點和出點,用計時器記錄每段音樂所需要的持續(xù)時間。為了照顧音樂,他還會跟導演討價還價,為每首樂曲的首尾多爭取幾秒時間,為音樂的進入和退場做準備。他喜歡可以和他一起交流的導演,哪怕是意見相反互相爭吵,也好過導演不發(fā)表意見或者一味說好。他十分重視電影結構的一切決定成分,對所有的聲音和畫面都爛熟于心,然后才回家進入書房去工作。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,莫里康內(nèi)并沒有僅僅停留在通過電影配樂養(yǎng)家糊口這一現(xiàn)實層面,而是一直惦念著心中的純音樂,也從未忘記在音樂專業(yè)領域的探索和追求。早期,他的經(jīng)濟狀況剛開始改善,可以讓自己和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時,便頻繁地回到純音樂的世界去學習,甚至還宣布從電影音樂界隱退。只是后來因為一些事情才又改變了主意,回到了電影音樂界。這就好像一位演員在靠一些商業(yè)影視作品掙到錢之后,就開始回到舞臺上磨礪自己的演技。他很清楚,經(jīng)驗的積累可以讓人在技術上更加嫻熟,在工作中更有效率,更少走彎路,更安全,甚至形成某種習以為常的慣例。但同時他又對此特別警惕,一直對偶然的、實驗的、新鮮的東西保持開放,以避免習慣變成保守與惰性。如果一個人只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去創(chuàng)作,他將在探索之路上寸步不前,更不會有什么新的發(fā)現(xiàn)。所以他會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,動力便是好奇心。他很清楚,人類做音樂除了創(chuàng)造的需求,還有一個更深的需求,那就是交流。同時他也明白,音樂不是一種通用語言,作曲人只是跟大眾共享其中的一些規(guī)則。在和大眾的關系上,他也在以自己的方法尋找那種隱秘的平衡。即,一方面他會讓自己的音樂更容易被大眾接受、理解,有通俗的部分;另一方面,他又一直在引領大眾,讓音樂更具創(chuàng)造力,更有歷史淵源與現(xiàn)代技法,而不是止于平庸。創(chuàng)作時,他總是處于邏輯和情感之間,理性和非理性之間,理智和沖動之間,設計和即興之間,自由和限制之間,實驗和不可避免的固化之間,創(chuàng)造和再創(chuàng)作之間,讓看似不可調(diào)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,成了他每一次創(chuàng)作的挑戰(zhàn)。他也是在以這樣的方式,來探尋屬于自己的風格,并保有音樂自身的尊嚴。在聊過工作之后,我想聊聊莫里康內(nèi)的生活。2018年錄制莫里康內(nèi)專題節(jié)目時,我曾有意識地提到老先生極其自律的生活方式。這里想再補充一些細節(jié),我們就從老爺子的每日時間表開始吧。每天早上四點鐘,他的鬧鐘會準時響起,對,是四點,雖然每天起床的時候他也得跟懶惰作斗爭,雖然每天起床時他的愛人瑪利亞還在熟睡,他還是會要求自己起來。起床后他會在四點四十到五點二十做運動,以前還會做體操,每日例行,雷打不動,堅持了四十多年,一天也不曾松懈,因為他要和衰老、僵硬作斗爭。他知道衰弱是生命的自然結果,但是身體需要不停地活動,否則,必將提前付出代價。健身之后他會讀報紙,以了解天下事。然后才會在八點半到九點之間進入書房,開始一整天的工作。深度工作一上午之后,他會在下午休息一會兒,或者處理一些急事、瑣事。晚上他還會繼續(xù)運動,左右地扭轉(zhuǎn)脖子,活動腳踝與腳趾,一晚上會做50套動作,為了讓身體保持靈活。聊這一點是因為健康成了我們當下工作的人們極其容易忽略的部分,我們也經(jīng)常聽說沒有一根脊椎能健康地走出辦公室。但其實拼到最后拼的恰恰是健康,越是在勞碌的時間陀螺中,越是需要偷一點時間與自己的身體相處,每日醒來和睡前,或是在某些獨處的時刻,需要傾聽一下身體發(fā)出的信號,對身體好一點。聊這一點還因為意志力、恒心,很多人可能小學的時候就知道持之以恒這個詞語,但真正做到特別難,看到莫里康內(nèi)先生每日四點起床后,我想到的另一個四點起床的人,是同樣在2020年離開我們的科比。最后想聊聊莫里康內(nèi)對當下的洞見,其實也可以看做對未來的啟示。他覺得現(xiàn)在最大的問題在于,年輕人面對的誘惑太多,眼花繚亂,不知如何選擇,很難從容應對。人很難了解什么是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,更難不顧一切、投入全部身心去深入了解所熱愛的事物。對于行業(yè)來說,是同樣的問題。就拿音樂來說吧,聽眾更容易被簡單的、刺激的音樂吸引,人們似乎越來越不重視耐心、學習、思考、理解等能力的培養(yǎng)。唱片行業(yè)的資金則大部分流向了商業(yè)產(chǎn)品和流行歌曲:用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多的回報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,音樂文化和對音樂的欣賞理解——現(xiàn)在應該說是“消費”——普遍處于發(fā)展停滯狀態(tài)。對于這一點,此刻正在收聽的大家想必一定會有人有共鳴吧,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,大到選擇一個職業(yè)、一份工作、一種生活方式,小到每日的時間花在哪里,精力投注到哪里,都充滿了選擇的糾結,充滿了不安的迷茫,而時間一直在匆匆地前進,而且似乎越長大越快,一天又一天,一年又一年。在有限的人生歲月,夾雜在養(yǎng)家糊口與追求理想的中間,裹挾在時代飛速的洪流中,人怎樣才能真正聽到內(nèi)心的聲音,找到熱愛的事物,并在諸多障礙、困擾、焦慮、煩惱前,依然義無反顧、沉住心氣地做事,用一種神圣的態(tài)度,帶著對未來的遠見,或許可以從莫里康內(nèi)先生的故事里找到一些啟示。聲明:轉(zhuǎn)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聲明:轉(zhuǎn)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文/后浪劇場 來源/導演幫(ID:daoyanbangwx)
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YVENOAYge3AosLyzMUJnkw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