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尚未認證為創(chuàng)作人或影視公司,認證即可享有:
對于電影來說,攝影指導有多重要?
在中國影視圈,有一句行話叫:“一個好的攝影指導,能夠解決電影一半的藝術問題”。在歐美影視圈,攝影指導是僅排在導演之后的二把手,在一個電影項目里的權力可以說是“一人之下萬人之上”。
我們都知道電影是一門復合型的「視覺藝術」,而攝影是這門藝術的第一環(huán),也是“門檻”。如果攝影做不好,便沒有人會注意到美術置景有多美,沒有人注意到燈光打出的陰影有多深邃,沒有人會注意到演員表情有多細膩,沒有人會注意到畫面的色彩調整的有多好看。也正因如此,攝影指導與攝影師們在電影拍攝時肩負著的責任最重,需要的技術也最復雜、最細。致在大學的攝影系里,光是操作斯坦尼康就是一個專業(yè)。所以電影攝影絕不簡單,它是一項需要多人操作的大型團隊工作。
攝影指導要懂電影美學、要考慮配合其它工種、還要同時指揮多個攝影師工作,全方位的工作內容要考研攝影指導們藝術與技術兩面的能力。而每一部好電影也都離不開一個優(yōu)秀的攝影指導,我國電影發(fā)展至今也涌現(xiàn)出了不少被全世界認可的知名電影攝影師。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,那些站在畫面背后默默付出的藝術家們。
1987年對陳凱歌來說是特殊的一年,因為他終于拍了自己編劇的《孩子王》,完成了畢業(yè)后最大的夢想;1987年對張藝謀來說也是特殊的一年,因為他作為導演的第一部作品《紅高粱》上映,并立刻斬獲諸多國際大獎;1994年對姜文來說是特殊的一年,因為在做了多年演員不得勁后,他決定自己拍一部得勁的電影,《陽光燦爛的日子》就這么誕生了。
三位導演如今在中國電影圈的地位無需贅述,可很多人沒注意到的是,他們的背后當時都是同一位攝影——顧長衛(wèi)。
作為中國目前在國際上最具代表性的電影攝影,顧長衛(wèi)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低調的人。他和中國藝術成就最高的三名導演合作過,但我們從沒見過他出來邀功自己在那些經(jīng)典作品里的貢獻。他早早地就拿下了金雞獎、金馬獎,甚至還是中國內地第一個提名奧斯卡的攝影師,但我們從來沒見他拿這些事來夸耀自己。
▲顧長衛(wèi)的代表作《霸王別姬》
他又是個性情中人,一個純粹的藝術家,不是好電影決不參與。所以我們看到1994年后國家政策限制,大批藝術片不能拍攝時,他可以什么項目都不做,跑去國外的電影客串攝影師。我們看到他冒著被禁的危險幫姜文掌機《**來了》,看到他在張藝謀和陳凱歌轉型為商業(yè)導演之后就不再與他們合作。甚至在沒有新銳導演和作品被他認可時,他選擇站出來自己當導演,結果《孔雀》、《立春》、《最愛》,三部最具中國風格的現(xiàn)實主義題材掃遍各種獎項。
▲中國現(xiàn)實主義電影巔峰之作《立春》,顧長衛(wèi)與蔣雯麗夫妻檔合作完美
他理所當然的拿下了一個電影攝影師的所有成就,被美國媒體選入“世紀百位杰出攝影師”,被奧斯卡邀請為評委。他身邊的人都說他不善言談,但是我們到現(xiàn)在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如此會用鏡頭說話的電影攝影。如果一定要選擇一個中國攝影指導的名字被所有人銘記,那這個名字一定是顧長衛(wèi)。
近年來隨著觀眾藝術審美的不斷提升,大家也逐漸開始熟悉一些電影的鏡頭語言,而「長鏡頭」無疑是現(xiàn)在最熱門的詞匯。不管是什么片子,只有有一段一鏡到底的戲,看著就特別牛。而我們國家最擅長使用長鏡頭的攝影指導,非呂樂莫屬。
和顧長衛(wèi)不同,雖然他們都是同一屆北影攝影系畢業(yè)生,但呂樂是一個典型的學院派。雖然畢業(yè)后也有立刻投入到電影事業(yè)中,并且還通過紀錄片《怒江,一條丟失的峽谷》得了個巴黎的人類學電影大獎。但在求學道路上并未滿足的他,還是選擇在所有同期同學拍電影最火熱的時候(1987年),毅然決然地出國深造。
這一走就是5年,而5年時間,他恰好錯過了中國電影藝術性最巔峰的5年,許多人都替他遺憾。但他卻并不覺得遺憾,因為有實力的人,什么時候成功都不算晚。1992年回國后,他立刻和老同學張藝謀開始合作,接過顧長衛(wèi)的位置,幫助張藝謀拍攝了《活著》、《搖啊搖,搖到外婆橋》、《有話好好說》。這其中《活著》至今都是張藝謀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作品。
▲呂樂憑借《活著》拿下諸多獎項
而他同樣在得獎上不輸走在前面的顧長衛(wèi)。他不僅作為中國電影人第一次拿下了戛納電影節(jié)畫面技術大獎、紐約影評人協(xié)會最佳攝影、洛杉磯影評人協(xié)會最佳攝影這些熱門國際大獎,并且也在1996年時提名奧斯卡。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和顧長衛(wèi)形成了中國電影攝影的兩個巔峰,兩個不同風格的代表。顧長衛(wèi)擅長跟焦和有呼吸感的搖擺鏡頭,而他則是擅長引人入勝的長鏡頭。而長鏡頭這一特點在他后來自己導演的《趙先生》里則更加突出,即使是到了后來的喜劇《非誠勿擾》,呂樂也要在開頭玩一個長鏡頭。
而和有藝術追求的顧長衛(wèi)一樣,呂樂也有自己的執(zhí)著。當藝術片在中國陷入桎梏之后,他也選擇放緩了腳步,自己做導演,拍起了低成本又小眾的藝術片。盡管《美人草》和《十三棵泡桐》在國外評價頗高,后者還得了東京電影節(jié)評委會大獎,但由于題材原因而未能在國內上映,實在是觀眾們的遺憾。
就這樣一直到2007年,馮小剛終于可以不用再拍喜劇,做了自己第一部嚴肅題材電影《集結號》時,呂樂才又以攝影指導的身份出現(xiàn)在大眾的視野里。在接下來與馮小剛合作的日子里,不管是《唐山大地震》還是《1942》,那些讓人痛心刻骨的畫面至今都還在許多影迷的腦子里出不去。而呂樂也憑借《1942》再次把國內外的攝影獎項掃了一圈。
▲《1942》的每個畫面都讓人痛心
作為第五代電影人,呂樂雖然沒有出現(xiàn)在中國電影最輝煌的時候,但他卻總出現(xiàn)在中國電影最需要他的時候。他謙虛又可靠,就像他一直以來擅長的長鏡頭一樣:第一眼看時感覺不到,再回首才發(fā)現(xiàn)如此精妙。
中國的電影導演們和哪一個中國電影攝影師合作的最多?答案是趙非。
同樣也出自傳奇的78級北影攝影系,趙非不像他的同學顧長衛(wèi)和呂樂那樣有偏愛的合作對象,對趙非而言,任何人都可以摩擦出火花。我們數(shù)一下和他合作過的導演:田壯壯、黃建新、張藝謀、陳凱歌、馮小剛、姜文、寧浩。總結出來就一句:中國不缺導演大師,而導演大師們都和趙非是朋友。
趙非的優(yōu)秀不在于他的成就有多高,盡管金雞、金馬、金像以及國際上的影評人協(xié)會最佳攝影將他一樣都沒少拿。他讓人佩服的地方在于他總是出現(xiàn)在那些知名導演的“低谷期”,幫他們渡過難關。
我們看到在第五代導演出頭的80年代末,他選擇幫助前輩田壯壯拍了三部電影;在陳凱歌因為政策限制在90年代末很難產(chǎn)出作品時,他幫助他拍了《荊軻刺秦王》;在馮小剛剛出道,因為政策限制只能拍賀歲片和喜劇時,是他幫馮小剛拍了《不見不散》和《手機》兩部打了擦邊球的內涵作品;
▲《手機》的畫面藝術感其實很高,這個鏡頭很經(jīng)典
在姜文因為《__來了》被禁拍電影三年,復出后誰都不愿意和他來往時,是他幫助姜文拍了《太陽照常升起》,而這部電影沒有賺錢讓姜文又陷入爭議,但他依然堅持和姜文一起拍攝《讓子彈飛》,成為現(xiàn)在無數(shù)影迷心中的神作;
▲《讓子彈飛》是許多90后影迷心中的國產(chǎn)最佳
在寧浩因《瘋狂的石頭》后被人一直詬病除了“低成本”電影其它不會拍時,也是他站出來幫助寧浩完成了《黃金大劫案》。
趙非真的是一個好人吶,他仗義的性格甚至蓋過了他作為攝影師的藝術與技術的光芒。我們的確需要顧長衛(wèi)和呂樂這樣的藝術家,但我們同時也需要趙非這種該出手時就出手的“中國合伙人”。
我們現(xiàn)在談論劉偉強的時候,都是在談論他的導演作品。畢竟《無間道》作為港片巔峰實在太過耀眼,《頭文字D》和《雛菊》又是許多人的青春回憶。而近幾年他又因為《建軍大業(yè)》給自己加上了紅色光環(huán),馬上國慶要上映《中國機長》完全有潛力讓他躋身“十億導演”的行列。
這些導演光環(huán)其實讓我們忽略了一件事——劉偉強其實是攝影師出身,而且他的故事十分勵志。
中學時的劉偉強就熱愛攝影,一直擔任學校攝影學會的成員。1981年中學畢業(yè)后帶著對攝影的熱愛進入電影行業(yè),在邵氏公司做起了攝影小工。他工作認真勤勉,一步一個腳印,從小工升到了攝影助理,從助理升到了副攝影指導,最后終于在1985年成為了攝影指導。勤奮的性格讓許多人忽略了劉偉強的天賦,沒有人注意到,這個花了四年時間才升上來的“老”攝影師,那一年才25歲。
成為攝影指導的劉偉強迅速成為香港電影屆的中堅力量。不管是愛拍喜劇的王晶和周星馳,還是專愛藝術片的王家衛(wèi),都愿意與他合作。從《旺角卡門》到《阿飛正傳》,從《重慶森林》到《東邪西毒》,王家衛(wèi)走向巔峰的路上都有劉偉強在后面掌機支持。而許多80、90兒時最愛看的周星馳無厘頭電影《咖喱辣椒》、《賭圣2》、《百變星君》,也同樣是他拍攝。最有情懷的莫過于《古惑仔》系列和《中華英雄》,把鄭伊健拍的那么帥的功臣就是他。
▲側顏表情捕捉到位
而到了21世紀后,能力初中的劉偉強開始做起了導演,后來的故事我們就再熟悉不過了。劉偉強的攝影能力一直被圈內認可,他自己導演的作品也都是他親自擔任攝影指導,而且在08年時成為了香港電影攝影師學會會長,2015年后還兼任了香港導演協(xié)會的會長。不管是做攝影師還是做導演,他一直用自己的努力在證明著那一句:港片還沒有死。
看到杜可風這個名字的時候,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他其實是澳洲人,本名Christopher Doyle。那為什么要取一個中國名字?因為他實在太愛中國和中國電影了。青年時的杜可風并沒有要當攝影師的想法,他只是輾轉于世界各地求學,甚至還在18歲時做過水手,他的人生本該朝著“冒險家”發(fā)展,可突然拐了彎,走向了藝術。
70年代末,“流浪”到香港中文大學學習美術時Christopher愛上了攝影,他的老師給他取了杜可風這個中文名,畢業(yè)以后喜歡闖蕩的他又到了臺灣,從此以后攝影師杜可風便開始了他的藝術之路。他天賦驚人,在83年拍攝《海灘的一天》后就獲得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,這還只是他參與的第二部電影。
展露頭角的杜可風開始與各路名導合作,尤其是和王家衛(wèi)形成了黃金組合?!栋w正傳》、《重慶森林》、《東西西毒》、《墮落天使》、《春光乍泄》、《花樣年華》、《2046》、《愛神》。14年的時間王家衛(wèi)把自己想拍的所有類型拍了個遍,而杜可風一直在他身邊形影不離,王家衛(wèi)電影里每一個回不了家的人影,都是杜可風在紀錄。
▲兩個字形容《春光乍泄》的畫面:美哭
除了王家衛(wèi),杜可風也與陳凱歌和張藝謀有過合作,張藝謀的首部商業(yè)大片,也是中國的首部商業(yè)大片《英雄》就是杜可風擔任攝影指導,電影不僅在全世界賺取了高票房,其美學成就也被美國人稱作“電影里的紅樓夢”。
只可惜在與陳可辛拍攝完《中國合伙人》后,杜可風就淡出了公眾視野。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這位來自澳洲的中國有人,他7次獲得金像獎,4次獲得金馬獎,戛納和威尼斯電影節(jié)的最佳攝影也盡收囊中。他作為攝影師在世界上知名度極高,他或許是一個外國人,但是他這輩子只拍中國電影。我們需要向這位電影圈的“白求恩”獻上最高的敬意。
黃宗霑這個名字對許多影迷來說很陌生。畢竟他在1976年的時候就去世了,那一年他77歲。去世之前黃宗霑最大的遺憾,就是沒能在祖國拍攝一部華語影片。
黃宗霑1899年出生于廣東省新寧縣,因為家庭原因他早早的便移民美國。在那個電影剛誕生的年代,黃宗霑在好萊塢憑借努力,從攝影助理做起,一步步登上攝影指導的位置。
他研發(fā)能力驚人,自創(chuàng)了用旱冰鞋和輪椅輔助拍攝,開發(fā)了變焦距鏡頭和一些特技攝影技巧至今都被世人沿用。他成就不凡,10次奧斯卡提名,2個奧斯卡最佳攝影獎,是華人攝影師在奧斯卡上的最高成就,也是第一個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的華人。他還有一顆游子回家的心,從1929年起多次回國,還幫助當時國內的電影公司購買攝影機。1948年時,他致力于拍攝《駱駝祥子》,可惜國內戰(zhàn)亂未平,影片擱淺,成為他終身的遺憾。
▲黃宗霑第一次獲得奧斯卡的影片《玫瑰夢》(1955)
對于現(xiàn)在的影迷來說,黃宗霑他或許不是最出名的那個,但是對于全世界和電影歷史來說,他不僅是第一個獲得最高成就的中國攝影師,也是第一個讓中國人的面孔被被電影圈記住的電影人。只可惜老人家最終未能回國完成一部電影夢,但如果看到如今中國電影的繁榮,想必他也能感到安慰吧。
中國電影有許多優(yōu)秀的攝影師,我們不可能一一為大家都詳細介紹。但是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那些幕后的藝術家,那些為電影一個層面默默付出幾十年的人們,他們同樣值得被所有人關注,被所有人銘記。
電影是一個復合型的藝術,少了哪一環(huán)都不行。尤其是攝影,本應該是電影技術層面上最被人重視的環(huán)節(jié),但現(xiàn)在由于技術進步卻往往被人忽略,這和好萊塢帶頭進入「超英時代」的關系密不可分。
在超級英雄的帶領下,觀眾們開始熱衷大場面與大爆炸,總是過分在意特效表現(xiàn),但卻忽略了攝影在畫面里的價值。最直白的體現(xiàn)就是許多好萊塢大片的預算里,有超過一半都會砸在特效上面,而國內近幾年也有跟風這股熱潮的趨勢,開始逐漸往特效上砸錢。但一部電影的價值,絕對不應該全讓特效占去,對于大部分電影來說,與其花錢砸千變一律的特效,不如把攝影構圖做好,畫面一樣好看。
中國現(xiàn)在越來越多的電影新生代愿意選擇特效制作專業(yè),都不愿意靜下心來學習攝影這項“手藝活”,這無疑是一種遺憾。畢竟我們有那么多厲害的攝影大師、前輩,發(fā)揚自己的傳統(tǒng)優(yōu)點才是真正的捷徑,一味跟風國外潮流未必是順風。
內容由作者原創(chuàng),轉載請注明來源,附以原文鏈接
http://m.266.gd.cn/news/4688.html全部評論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