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總會帶給人溫暖而深刻的感覺。其中大多是以“家庭、記憶、死亡、喪失、安慰”為主題。
具有紀實性的作品通常是是枝裕和的強項,但近年來,他也正在向以故事為重點的劇情電影轉(zhuǎn)變。
▲是枝裕和
導演的處女作《幻之光》(1995)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(jié)金像獎。之后他又憑借影片《距離》(2001)獲得了戛納電影節(jié)的邀請。
《無人知曉》(2004),《步履不?!?2008),《空氣人偶》(2009),《奇跡》(2011),《如父如子》(2013),《海街日記》(2015),《第三度嫌疑人》(2017)等都是他的代表作。
那么是枝裕和在制作電影的時候會有什么想法呢?以他的自傳《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》為例,文中對是枝裕和進行了5點剖析:
“因為我是從紀錄片開始電影創(chuàng)作的,所以我并不認為我的作品是從內(nèi)誕生的,而是在從“我”與“世界”的交匯處。紀錄片不是為了傳達自己的思想,而是為了與世界相遇,而使用攝像機記錄下來,這與虛構(gòu)有很大的不同。”在作為電影導演出名前,是枝裕和是以紀錄片出身的,期間制作了《另一種教育》《沒有他的八月天》《如果...在福祉被舍棄的年代》等批判性紀錄片。另外,他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后,也沒有忘記作為電視導演的經(jīng)歷,一有時間就會去制作電視紀錄片。他說制作電視紀錄片和電影幾乎沒有區(qū)別,每次都以同樣的心態(tài)投入工作,在制作電影時也非常重視真實感。并且,他認為制作紀錄片強調(diào)的是某種程度的主觀性,而不是客觀性。“我希望我的電影能夠打破虛構(gòu)的紀錄片警戒線。并且實際上這條警戒線是人為制造的,所以并不牢固?!?/span>在是枝裕和導演的初期作品中,經(jīng)常會出現(xiàn)非專業(yè)演員?!稛o人知曉》中的孩子以及《下一站,天國》的演員都是這樣,導演認為在影片中請非專業(yè)的演員來進行演繹更能展現(xiàn)故事的真實性。“我想說在我的影片中想表達的并不是誰對誰錯,大人應該這樣對待孩子,或者應該這樣改變孩子。而是就像生活在那里一樣,真實的描繪孩子們的日常生活,看著他們旁邊的風景,聆聽他們的聲音,通過這些,把他們的話變成對話而不是獨白,并將我們的想法映射到他們身上,再投射到觀眾的視野里,這就是我想要的。”“在奧斯威辛集中營,對我沖擊最大的是畫面中出現(xiàn)了大量的鞋子,雖然不知道是什么刺激了人類的想象力,使過去恢復為鮮明、強烈的形象,但就我而言,我對鐘表、眼鏡等裝飾品非常敏感。所以會被直接傳達以外的間接描述所吸引?!?/span>
是枝裕和導演認為與其向觀眾展示加害者和受害者,不如將堆積的鞋子直接給觀眾看,讓觀眾的在感情上產(chǎn)生共鳴。他確實在自己的作品中也這么做。即使電影《步履不停》中許多事情都是發(fā)生在室內(nèi),但是用餐的場景只出現(xiàn)了一次——晚上吃鰻魚飯的場景。其余不是吃飯,而是準備料理的場景。因為他認為在制作食物和刷碗的過程中展現(xiàn)的自然對話要比吃飯時的直接對話更有說服力。此外,《海街日記》中還出現(xiàn)了三場葬禮的場景,為了避免直接信息的過度干擾,是枝裕和導演給四姐妹賦予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情感,以達到整體的平衡。“如果我的電影有一個共同的信息的話,那么任何事情都無法取代的重要事情就是,它存在于瑣碎的日常生活中,而不是那些不尋常的事情。影片并非高調(diào)張揚,而是影片本身能夠作為豐富的生活真實存在。這就是我的目標?!?/span>
“制作《步履不停》是我對母親的死治愈自己悲傷的過程。我當時想過如何接受失去母親的事實,然后將其拍成電影。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失去母親,而被悲傷牽著鼻子走。我想我可以完成一部能讓你笑的電影和一部家庭電影,因為我意識到制作一部電影其實是很枯燥的?!?/span>是枝裕和導演制作了一部的電影,講述了那些有擁抱缺陷的人。當他去歐洲電影節(jié)時,有記者對是枝裕和導演說過這樣的話?!叭藗兌颊f你在制作關(guān)于失去的電影,但事實上你的電影是關(guān)于經(jīng)歷過失去而幸存下來的人的。”是枝裕和聽了這話后,覺得聽到有人這樣說并且理解他的意圖他很高興。“生命存在缺陷,往往需要另一個生命來填補?!?/span>這是吉野弘先生寫在《所謂生命……》中的一句話,是枝裕和非常喜歡,所以將此作為制作《空氣人偶》的主題。他在2015年出版的散文集《宛如走路的速度》中也介紹了這首詩。他說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這句話的人生觀和他的電影哲學非常吻合。所以他在影片中插入了很多細節(jié)來豐富劇情。在拍攝《無人知曉》的時候,為了了解孩子們真正的想法,他們沒有告訴演員電影中的情節(jié),只是告訴了他們大致的情況以及實際進行了什么樣的對話。為了在《如父如子》中更好的塑造兩位完全不同職業(yè)和性格的父親,是枝裕和導演甚至連一個語調(diào)都進行了細微的調(diào)整。結(jié)果,他選擇的題材是非常悲劇性的,但很多情況下,影片能夠治愈傷痛,并在一定程度上注入積極的能量。這些都是細節(jié)給予的力量。“如果廚師思考如何做好吃的時鮮時,既能提高材料的味道,又能做出讓客人滿意的料理,那么導演的工作就很接近于此。當然,因為我是原創(chuàng)劇本的作者,所以也可以被稱為作家?!?/span>
他最關(guān)心的是如何從演員身上挖掘出從未有過的面貌。在制作《無人知曉》的時候,為了給人一種迄今為止從未見過的新鮮的形象,是枝裕和導演還舉行了一場兒童試鏡,發(fā)掘了兩位很有潛力的童星。“在我的電影中,時間是循環(huán)的,而不是線性的。在電影結(jié)束時,我想停留在與開場有所不同的地方。”是枝裕和導演主要制作以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為題材的影片。據(jù)說,剛開始每當參加海外電影節(jié)時,是枝裕和導演都感到有負擔。后來有個機會,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(jié)上,一位記者這樣說:“你的電影時間在流逝。但它不是直線,而是一個圓,然后在稍微不同的地方著陸。”據(jù)說,是枝裕和導演仔細思考后,認為這與日本人對四季的感覺有關(guān),于是反問那位西班牙記者?!澳銈冇袥]有時間循環(huán)的感覺?”記者回答說:“沒有。時間是直線流逝的。”但是回顧一下發(fā)現(xiàn),并非所有日本導演都具有像是枝裕和導演這樣的制作方式,所以這可以說是是枝裕和導演獨有的風格。是枝裕和導演主要以失去后生存下來的人為主人公,因此,無論如何都想表現(xiàn)出他們成長的面貌。無論是被稱為奇跡,亦或是治愈,展現(xiàn)出臺風過后的希望之光就是是枝裕和導演制作電影的原因。因此,為了人物的成長,必須回到電影剛開始的位置,而在這里,人物必須要成長一些。但對于是枝裕和導演來說,“成長”并不是顯而易見的。這并不是像懺悔罪行、突然告白、死去的伴侶復活一樣。而是要通過角色細微的變化或偶然的舉動來展現(xiàn)。關(guān)于《奇跡》的結(jié)尾,有一個有趣的情節(jié),那就是孩子們在電影的最后一幕中想要的戲劇性奇跡并沒有發(fā)生。因為是枝裕和導演認為孩子還有更多的未來,并且未來需要孩子們?nèi)?chuàng)造更多的奇跡。
聲明:轉(zhuǎn)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(quán)益,請作者持權(quán)屬證明與本網(wǎng)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文/rayspace 來源/導演幫(ID:daoyanbangwx)
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aGvAfGGOkDtePZs8T4VXVA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